CCTV《中国三农报道》| 王亚华教授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教授接受央视《中国三农报道》专访,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强国作出了明确的安排部署,加快建设农村强国,既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也要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强化现代科技支撑。
作为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的看点和新意就是紧密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三农”新论述。围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农业强国这样一个关键词,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所谓的农业强国具有五个特征,就是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
围绕乡村产业 乡村建设 乡村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强烈市场信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三大信号,就是中国的农业会更强、农村会更美、农民会更富。当然,围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展现出了很多的市场机会。我个人体会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来要进一步加强保障粮食安全。这就为我们乡村产业指出了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我们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链大有文章可做,也包括提出来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也包括先进农机的研发,那么可以说种业和农机制造业面临着重大机遇。
第二个方面就是围绕乡村建设要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的水、电、气、路、通信 ,特别是文件提出来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进一步深入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所以可以说在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特别是围绕新基建会有很多机会。
第三个方面就是乡村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发展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所以农民的收入可望进一步增长,那么也为农村的消费带来了更广阔的机会。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需强化各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干部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如何能够发挥这个“领头雁”的作用,对于农业强国的建设是带有提纲挈领性的作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继续强调了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障,继续重申了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同时也提出来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在乡村治理这个部分,实际上是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个提法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基层治理探索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国的基层治理一定要坚持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结合”,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我们各级党组织的作用,让他们真正能够发挥“领头雁” 带头人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我们农业强国的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表示,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多水少、人多地少、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水旱灾害频发,那么水利工程对于抵御自然风险、抗洪除涝、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目前我国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的耕地面积54%,这个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总量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可见我们国家农业是高度依赖灌溉的。
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经累计建成了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一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我们国家在耕地面积当中超过一半已经是高标准农田。今年我们国家将会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预期是要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我们提出了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际上,如果我们加强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的保障,就意味着我们还可以“藏粮于水”,就是通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业用水保障,能够进一步强化我们的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我们国家灌区非常多,那么大中型的灌区就7000多处,大中型灌区覆盖的灌溉面积是我们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的大中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占到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4,生产的粮食大概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和小型灌区相比,大中型灌区的工程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管理水平比较高,是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中型灌区服务的领域不断延伸,它实际上是承担了多功能的水利,比如说既有灌溉,也有供水,还有发电等等,那么也成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水资源配置当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大中型灌区要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造
大中型灌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造。核心的工作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要围绕我们的大中型灌区开展系统治理,特别是田间地头灌系和骨干工程的连接。因为我们国家骨干工程这个水利设施是比较发达的,但是如何能够把这些骨干工程的水利供给能力,能够覆盖到田间地头,这就需要最后一公里的小微水利设施来提供保障。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和现代科技的推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全面开展智慧灌区的改革工作,可以说大中型灌区不断强化和数字技术的结合,不断去提高它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将会是下一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包括我们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农业水价的综合改革,我们农户支付的水费实际上只有供水成本的一半左右,实际上节水激励是不足的,下一步要靠行政和市场两手发力,重点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作用。我们还要不断改进对灌区的服务质量,要为用水户提供高效、精准、公平、及时的灌排服务,要推动我们的大中型灌区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的管理转变。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表示,推动县域内城乡要素流动的重点是用好乡村的独特功能,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
我们如果从全世界来看,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城乡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态。那么世界范围内,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基本规律就是如何能够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最核心的就是要用好乡村的独特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市和工业需要乡村的这些功能,如果能够通过政策进行引导的话,就比较容易能够实现以城带乡,同时能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这就是所谓的城乡融合。
我们国家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核心是推动县域它的城乡要素能够双向流动,能够促成产业的兴旺和人才向乡村的回流,那么最终能够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生共荣。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未来几十年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这个双轮驱动的核心就是城乡融合。
农村具有广阔的市场机遇
是大力发展内循环的重点
我们国家目前在城乡融合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城乡融合也正是要解决这样的失衡问题。因此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来以县域为单元来统筹基本公共服务,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方面又做出了进一步部署,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要加快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缩小和城镇的差距。当然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释放了很重要的信号,就是我们当前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实际上农村是非常重要的战场,因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比较大,那么相应也决定了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更大,也有更大的投资潜力。
那么我们国家目前正在积极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农村是我们大力发展内循环的重点,那么这里面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机遇,这就包括产业资本的下乡,投资于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文旅产业、互联网电商等新兴的乡村产业,也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非常大的投资空间。那么总之,围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核心是要打通城乡的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渠道,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特别是要发挥以县城为支点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能够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还特意提出来要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村庄的风貌。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我们实际上城乡的关系就像我们居住的单元房,城市就好比我们单元房的客厅,宽敞明亮,这是招待客人的地方。那么卧室就是主人休息的地方,厨房是主人做饭的地方,农村就好比是我们的卧室和厨房,它是我们休憩、休闲和做饭的地方,就是来解决我们制作食物的功能。所以城市有城市的功能,乡村有乡村的功能,就好像我们的单元房,每个房间都有它各自的功能。
供稿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